《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理解及答案 2套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段③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
答: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划线词语:真正的)
答案
1.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2.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