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英语获奖教学设计
二、着力集中,品读主体
(本文结构特别,故事中套着故事,应找准切合点,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应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并显示三者关系)
2、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时分别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想象“蝉”、“螳螂”、“黄雀”,心里都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4、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你打算怎样告诫它呢!
(有了体验随后再指导学生练读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参照对比,探究寓意
引导话题讨论: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的?
1、组织小组讨论,随机总结名言,齐读加深感受。
师: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自己也象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着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国的事,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王还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
b.读到这里,老师还想知道,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呢?
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
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如果少年真那样做的话吴王可能就回杀了他。
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
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这样,少年就可以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所以说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对呀,少年选择了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2、出示有关福祸联系的警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理解“恍然大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进而理解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含义
4、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四、再读探究,感受智慧
1、在这里围绕少年身上哪些闪光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阅读课文2——8自然节,抓住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据。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以读促悟,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真正“动”起来。
2、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
学生一定兴趣盎然,此时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谈吐;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
3、指导分角色朗读,配上古筝曲,同学们应该会读的有生有色。
五、创设复述、升华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拟吴王早朝,面对众臣解释与少年的这段趣事,奖励少年,学生一定会说的百花绽放,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怎样规劝他既内化了寓意,学以致用,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说服别人的口语交际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