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找最大公因数》说课稿
3、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它们的公因数会有多少个?最小的是谁?
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个数也是有限的,这里12和18的公因数是6。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学习找公因数。(板书)
5、方法梳理:回顾一下,我们怎么找12和18的公因数的?
生:先分别列举两个数的因数,再寻找他们的公因数,最后在公因数里找到的公因数。
(师同时完成板书: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公因数:6
6、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1、2:先让学生自主列一列,找出公因数和因数,填写在书上,再集体评析。
(新知的探究是全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实施的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第4题。由于这题题目较多,练习的重点又在发现特殊数的公因数规律,因此此题我打算分组进行练习(三竖排,目的是让学生对三种互质关系数、倍数关系数和普系数寻找公因数的方法都有所体验和提炼),练习后集体交流,再引导思考:这些数的公因数有规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发现:第一题两个数的公因数是1(同时师介绍这样的数就叫互质数),第二排的数具有倍数关系,公因数就是那个小的数。这些规律不要求统一的语言,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2、完成练一练3:(书中设计的第3题主要是巩固集合的思想,练习的深度不够。思考后,我略作修改)我们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那你会找12、15和18三个数的公因数吗?生独立在作业纸上用集合圈展示列举过程。
3、接着完成练一练第5题。
(练习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两个数到三个数的延伸,由简单地列举到方法规律地提炼,增强知识的深度与学生的举一反三意识。)
四、全课小结,回顾整合。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2、完成数学探究:引导学生,找公因数还能有更多的发现。课下可自学完成书中数学探究。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及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