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备考教学反思
导语:
6.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
四、我的感受:
1、中考命题科学严谨规范,使得任何猜题押题的行为纯属徒劳。但我们如果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集中精力研究“考试说明”并梳理其中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命题依据新课程标准,逐步实现由以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查能力为主,在继续加强“双基”考查的同时,重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探究性题目出现并逐渐增多,考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考试的难度逐步降低(一般控制在0.7左右),考查面越来越广,引导我们教学面向全体。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起点不要过高,不可只注重能力拔高,忽视基础,忽视化学的双基教学;不可只注重资料,忽视教材研究,挖掘教材到位;不可只注重题海战术,着眼点放在做题选题上,忽视原题研究、变式和改变,忽视规律总结和学法总结;不可只注重复习的时间长短,忽视新授课中基础掌握和能力培养;忽视对考试说明、课标学习、研究和落实,平常的教学不可只注重知识的结果,忽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规范训练 (化学用语规范、书写认真、语言科学规范、逻辑严密、答题条理、计算题解题步骤规范等)。
初三化学备考教学反思(二)
一、试题分析
本卷共四个大题,与物理合堂使用,从整体上看:试题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力求体现时代性;试题体现一定的能力测试导向,考查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具有一定开创性、综合性,基本上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试卷在结构和风格上注意重点知识的题量、试题的难易、题型的设置和分值的稳定,与重庆市近两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一致。
三、学生答题分析
(一)填空题、实验题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23题、24题、25题、26题、27题的(3)、28题的(1)、(2)、(3)、29题的填表等均属于书本知识,但仍有不少的学生不能回答,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没有过关。
2、规范性差:
(1)、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
①如:23题的将两个氖原子写成“2Na、2He、2Ne2”;将两亚铁离子写成“Fe 、2Fe、 Fe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写成:Cu CuO;CuO; ②25、26、27、28中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乱写生成物,字母的大小写不分,没有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或生成物的状态等。
(2)、文字书写不规范:专有名词中的错别字-----如吸附的“附”写成“呼、付等”,“水槽”的槽写成“糟、漕等”, “检查装置”写成“检察装置”。
(3)、简答题的文字叙述不规范、繁琐、不准确。:如:煮死细菌、降低着火点、燃着点等
4、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这主要体现在实验题上,27题的推断题,28(3)(4)题、29题的最后一个问。尤其是探究性试题,学生对它缺乏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往往从去分析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错误。
(二)计算题的分析
计算题比较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仍出现不少问题:
从总体上看,学生所犯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肤浅、审题能力较差、计算能力差等,
1、化学方程式书写错。如:①化学式错误,如将CaCl2写成CaCl、Cl2Ca、;把CaCO3写成Na2CO3。②不配平。③不注明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等。④更有甚者把化学方程式写成碳酸钙高温分解的反应。
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错误、结果计算错误且有的结果用分数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平时多使用计算器,懒得去计算所致。
3、计算题的书写格式不规范。如:只有比例式和结果而无对应项(未标明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不带单位、已知量用错、更有甚者只有答案等。
四、教学建议
针对本次期末测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据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各校化学教研组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包括各位教师对应到班级的质量分析,发挥测试的诊断性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各校注意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