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关于验振宇的邓稼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关于验振宇的邓稼先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总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发现课文中精妙之处。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学生搜集邓稼先的故事导入)正如大家材料收集的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析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二)重点研读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句段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句、段)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目

  标 知识

  能力 1、感受本文凝练蕴藉激情涌动的语言。2、体验句式整齐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用小标题概括章节内容。 过程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学习邓稼先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难点 句式的运用服从情感的需要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设 计 意 图

  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激情引入。

  1、邓稼先与“两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交代课题(灯片1)

  二、自主学习,扫清认读障碍。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河水萦带(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鲜为人知 ( )

  妇孺皆知( ) 风悲日曛( )

  彷徨( ) 死而后已( )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3、合作交流:搜集有关邓稼先与杨振宁的资料

  三、内容理解

  1、速读全文,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写邓稼先,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3、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然后按照“我最感动的句子是,原因在于它……”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发言。

  5、交流汇报

  四、讨论: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五、作业:

  1、《学法大视野》基础题与课外阅读

  2、习作:我眼中的邓稼先,300—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