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初中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初中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