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教案

六年级语文墨竹图教案

  4、1句与2句之间的关系:第1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第2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第1句的实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

  5、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回顾反思: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作业设计:

  查找郑板桥的资料,准备交流。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特立独行、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对图题诗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并体会诗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示《墨竹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1)介绍作者。

  (2)介绍背景:

  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

  三、 重点认知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

  (2)范读。(听录音)

  (3)练读。

  a、学生自渎。(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

  b、指名读(大家评议)

  c、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主学习

  (1)字:衙、斋、 燮、 号、 寒放赈、救济、 遂

  (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合作探索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

  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介绍诗意。

  a、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