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反比例的教学设计
了反比例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 活动二:(例5)
1、 教师谈话:与五(3)班的同学合作,老师感觉棒极了。下面我们来轻松轻松,参观一下邮政路小学的操场,看看他们在干些什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的情景图)
2、 师:我们学校将举行“雏鹰起飞”广播操表演,需要挑选24名同学参加,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站队,可以使每一行站的人数同样多。
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讨论表。
4、 学生小组汇报站队情况,电脑演示站队结果。(先演示每行站的人数,再出示站的行数;同时电脑上填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
5、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的表格,说一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6、 小结:在站队的过程中,每行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但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的积即总人数总是一定的。
[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将学习内容形象再现,学生经过讨论,再通过电脑媒
体直观地看到24人站队的具体情况,深刻感受到站队的总人数不变,每队站的人数变化了,站的行数也随着变化。]
(三) 比较概括 巩固应用
1、 让学生比较两张表,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使学生明确:表中的两种量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像这样的两种量成它为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2、 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3、 如果用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4、 完成第59页的“做一做”。
5、 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容易看出其变化规律,如果不给出表中的数据,让你直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你行吗?
6、 自己解决第59页的例题6,重点地说一说: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7、 小结:虽然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是它们的乘积是不一定的,所以不成反比例。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
(2
(3
和 的积总是一定的;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为什么?
(1)植树的总棵数一定,每人植树的棵数与人数。 ( )
(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3)华荣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5) 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 )
3、 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再创造,改成了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精心,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问题导向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实际生活引入,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一道沉浸在数学活动中,从操作、观察、讨论、填表、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里,逐步抽象出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学习。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新课的导入、活动的进行、习题的出示均由电脑显示,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节课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讨论、比较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反比例的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每位学生都愿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与同伴很好交流、合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但其中有一道题学生的争议很大,即总路程一定时,已行路程和剩下的路程。全班还有许多同学认为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些同学忽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要乘积一定的时候,这两种量才是成反比例的量。这也暴露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的过程还不够灵活和全面。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全面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