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课

从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谈起。

二、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三、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作业

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

2、预习《雷雨》。

教学反思:

王连仓

篇17: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发旺

教学目的:

1.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 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 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 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一. 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 元杂剧与关汉卿:

1.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