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人教版窦娥冤教学设计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 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三. 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 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 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 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 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七.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二、四。

2. 印刷资料《同步训练》题。

八. 教学后记:

窦娥冤

学法建议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

术成就。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序幕),第一折为故事的开端,第二折

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情节的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局。本文选的是第三

折,是戏剧矛盾冲突的高潮,也是窦娥性格发展到顶点的部分。本文的重点有如

下几点:①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冤;②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本文是

如何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④把握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因此,学习本文,应紧扣住情节发展的顺序,弄清作者是如何刻画窦娥这个

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的。对“滚绣球”及三桩誓愿要仔细体味,认真研究,学会

辩证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人物性格中所体现出来的

矛盾性,从而深刻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制的腐朽性。对“滚绣球”一段,直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