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可编辑-
(1)“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所以说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2)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早年就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对人生有一种放旷达观的心态;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观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3)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4)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
五、课文正音、朗读。
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
斗(dǒu)
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
和(hè)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è)
-可编辑-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
六、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1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可编辑-
(1)如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
D.如期完成(按照)
(2)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Ⅱ通假字
(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Ⅲ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可编辑-
2内容分析
(1)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乐甚
(2)为什么呢?
美景
(3)这幅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
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景: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神情。
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
-可编辑-
(4)“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这首诗描写诗人见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娴雅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以及爱而不得的烦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