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课题,简单社会公益教育。

  2.出示情景图:观察,说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一):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列式: 56 + 30 =

  观察:两个数分别是什么样的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用小棒摆摆,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先拨56,5个十,6个一。

  加30该怎样拨?(为什么把“ 3”加在十位上?)

  观察:加完“30”后,计数器十位、个位各有什么变化?

  (十位:50 + 30 = 80 个位:没有变化)

  完成算式: 56 + 30 = 86

  对比:56 + 3 =

  小结: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没有变化。

  (问题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 56 - 30 =

  学生摆小棒探究计算计算方法。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拨珠子,总结计算的方法;

  完成算式

  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口算:P25 3

  2.P25 1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解答。

  “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

  “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

  3.P25 2

  看图,提问: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

  问“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小结方法:原来的 – 剩下的 = 跳下去的

  列式: 38 – 5 = 33(只)

  4. P25 4

  看图,说说图意:

  来了42名同学,只有30把椅子。

  提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有的同学会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少了。)

  讨论:有多少名小朋友没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座位。)

  列式解答。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一、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保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精选了10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各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也作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样安排,学生容易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介于整十数之间的几十几,可以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把口算和认数相结合,可以用数的组成作为口算的基础,使口算可以进行,通过口算又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在这里安排的口算内容又成为两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的基础。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只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没有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这是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于动笔列竖式计算困难较大,也不乐意,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宜于安排在笔算之后。本册中的加减口算内容又分为两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由于一年级下册不教学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就腾出了时间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部分乘法口诀。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学乘法口诀,2~6的乘法口诀句数不多,容易记忆,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也比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级学习是可行的。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不同的运算,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1/22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