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①6cm、9cm、3cm;②7m、6m、5m;③4dm、10dm、8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