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
5、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
6、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
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
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
线段有长短吗? ( )
2、画一画。
(1)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
板书设计:
认 识 线 段
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教学反思:
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
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
3、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篇11:《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8页的例题,第49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认识线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内容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第三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小根毛线,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这根毛线开始。请同学们将毛线摆在桌子上,我们来观察观察: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边演示边谈话: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就由弯曲的变成怎样?(板书:直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拉拉看。
谈话:举起你拉直的毛线。大家看: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都是直的。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毛线由弯曲到直的变化,告诉学生这直的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线段最初的感受就是直。选择毛线这个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引出学习内容,拉进学生对“线段”这个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