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学设计
(1)成语: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五、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回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 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六、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2)惟吾德馨。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