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教学设计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课时3
6、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