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小学美术黑与白说课稿

小学美术黑与白说课稿

  2.说学法

  在教学中,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谈话、动手画画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启发学生发现周围的现象,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找渐变的图形美,从中体会渐变给人带来的美感,并试着动手设计一幅由“形”到另一“形”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三、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1-2分钟)

  上课前,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鸡的平面图,逐渐演变成一只很动感的美丽的雄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渐变的形》。以此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0-12分钟)

  (1)欣赏范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渐变的美。

  提问:看了怎么多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变化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再根据出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渐变的形式的美感,然后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渐变是从一种“形”逐渐演变成另一种“形”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在同一种“形”里进行变化。

  (2)欣赏图片细节,让学生重点感受渐变的变化过程。

  提供两幅相邻的渐变演示图,提问:它们的变化大吗?外形相似吗?这个环节是为了学生进一步了解渐变的形的规律。小结:每次变化幅度不能过大,要慢慢地改变。相邻的“形”外形相似。

  (3)欣赏大师作品,让学生了解渐变的设计方法。

  出示每种方法的图片,快速的讲解设计方法:平面旋转、平面移动、空间渐变、形状渐变、大小渐变等。

  3.练习(20-25分钟)

  尝试设计一幅“形”1到“形”2的渐变的形的图案。

  要求:①有所创新。

  ②创作要精细工整。

  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这个环节重点辅导学生形的演变过程,不要太复杂。

  4.展评(5分钟)

  学生交流对设计渐变的形的看法,巩固渐变的形的设计方法和简单的技法,让学生在评述中区捕捉新的创造灵感,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5.拓展(1分钟)

  在课后把自己设计的渐变的形的设计过程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让学生通过回忆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10:小学美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