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沙和土》反思
导语:
通过活动我发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通过了触摸、抓、捏、扒、筛、吹了解到沙:很软、很细、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这样的活动,孩子开心,老师轻松。
不足:
有些结论我说得过于急,没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果我能更放手让孩子们玩,教育效果会更大。
8、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沙和土》反思
目标: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学习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准备:
小铲、小桶、筛子、模子、水等。
过程:
活动(一) 干沙游戏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教师启发幼儿: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动(二) 湿沙游戏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 小实验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建议:
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9、幼儿园中班科学《沙的特点》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