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元诗集》序阅读答案与翻译-黄庭坚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49.第②段方框处可填入的虚词是( )
A.焉 B.耳 C.也 D.矣
50.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C.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51.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而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D.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52.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答
49.A
50.B
51.D
52.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解析】
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之前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要选虚词填入方框处,关键要先看其语境,语境是“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 这是发表议论的句子,意思是“春夏秋冬更替,草木也随之兴荣衰败”。
“焉”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有时也做代词和兼词。在这里应用“焉”,陈述语气,表示一种消极的情感,可不译出。
而“耳”用于句末一般译作“罢了”;“也”用于句末,一般表示判断;“矣”是语气词,只是表达陈述语气,却传达不出文中的消极情感。
故选A。
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理解“不怨之怨”就要抓住关键句。这里的关键句就是士人的做法,“则其言仁义之泽也”“则又伤已不见其人”,即就算不得志在他的言语中也充满仁义之风,就算有怨在言语中也不表露出来,即便抒发不得志的仇怨也保持一种平心静气, 言语中不怨。
故选B。
5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要深知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要抓住第三段中关键的句子。如“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故余无以命之, 而寄于候虫焉”,可见作者对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的做法是批评的。
故选D。
5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第二段划线的句子是“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石丝竹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为荣华庆幸,为衰败哀伤,它的鸣叫声理都好象有所指,这是侯虫发出的声音;如果心里不平静,就声若雷霆,这是涧水;寂寞无声用宫商音敲之,有感而合乎音律,这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