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被”,遭受。句意: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
“被”,同“披”,披散。句意:披散着头发一边走一边低吟到达水泽边。
B.“志”,名词,志向,气度。句意: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志”,动词,做标记。句意: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C.“备”,详细,详尽。句意: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
“备”,详细,详尽。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D.“及”,达到,做到。句意: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
“及”,推广到。句意: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
故选C。
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顺承。句意: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拿来看阅起居注的先例。
“而”,连词,表顺承。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B.“所以”,……的原因。句意: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
“所以”,……的原因。句意: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C.“其”,代词,其中的。句意: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其”,代词,其中的。句意:在乱石中间选其中一两处敲打它。
D.“之”,助词,的。句意: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故选D。
3.B 句意: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赋”和“酬”都是“赏赐”“给予”的意思;“赋以茅土”是状语后置,应为“以茅土赋 (之)”,“茅土”是指土地,“户邑”指人口。 故选B。
4.A A.“于是上疏竞争刺史之位”错误,文中“上疏争之”是上奏疏表示反对。
故选A。
5.如果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6.(1)面对大臣的盛赞,他冷静剖析自己成功的原因;(2)用人之贤,避人之短,不求全责备;(3)心地宽广,有容人之量。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假如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骄纵愚蠢,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受损失。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劳还在;想要保留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与其祸害现世的广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劳的大臣施恩,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如果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皇帝下诏停止了世袭刺史的事。
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具体原因,大家敞开心扉尽情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你们的答案不正确。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山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大臣,从来没有贬退斥责过他们。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单单对以上五个方面满意,陛下真的过于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