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1】。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2】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3】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诏停世袭刺史。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释:【1】朱、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都是不肖之子。【2】子文之治:子文,春秋时辅佐楚成王开疆拓土。这里指先辈功臣的影响。【3】栾黡之恶:这里指世袭子弟的恶行。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兆庶被其殃 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
B.盖谦谦之志耳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C.备记善恶 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D.朕所以能及此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班固《苏武传》)
B.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韩愈《师说》)
C.自不谕其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
D.人之行能不能兼备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
这样,那么原来对他们的关爱,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
B.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
臣下认为应该对那些按土地交税的,以扩充他们封地为酬劳
C.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我发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
D.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因此那些种族部落都依赖我,就像依赖父母一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准备封宗室群臣后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现在与过去不同了,不应总是世袭,于是上疏竞争刺史之位。
B.侍御史马周认为世袭刺史“绝”“留”两难,因此建议给他们另外的好处,以避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
C.起居注记载皇帝言行,即使是皇帝的错误也要记。黄门侍郎刘洎认为,史官不记,天下人也会记。太宗表示赞同。
D.唐太宗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古人,让群臣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要求实话实说;他对群臣歌功颂德很不以为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6.一般认为最后一段表现了唐太宗的清醒和理智,他的“清醒和理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