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阅读答案与翻译-《史记 郑世家》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阅读答案与翻译-《史记 郑世家》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 郑世家》)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与晋盟鄢陵 盟:结盟

  B.其来持两端 持:坚持

  C.乃执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于是登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

  B.①晋闻楚之伐郑 ②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②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D.①大破晋军于河上 ②宋告急于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不能事边邑 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 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 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10.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

  答

  6.B

  7.B

  8.B

  9.C

  10.(答案示例)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他相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晋国意见不统一。持:持有,怀有。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

  B.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