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南官县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张裕钊
7. B 8. C 9. A
10. (1)再说,朝廷在开始建立官员选拔制度时候,大概是想将天下的读书人集合起来,用孔孟之道规范他们以端正他们的志向。
(2)读书人没有不是先立志而改变风俗,没有什么事情比君子以自己的行动为天下人做倡导更大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哎呀!任用那些人去使内外臣服,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寄托,人民又怎能安定,内忧外患,凭什么不令人担心呢?
“服中外”的“服”应是使……服,作“彼其人”的谓语,构成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AC。“乂安”此处是动词,安定之意,是“生民”的谓语,不能与之断开。排除D。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的“摄”,代理。句意:代理知县李君与县里的人们再次策划重新修建。/《离骚》中的“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句意: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摄”意义不同。B.正确。C.“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说法错误。“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也代指成童。D.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为此地方官员发布公文要求作者作文记述此事”说法错误。依据“摄县事李君与邑人复谋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书裕钊记其事”可知,应为李君写信给作者请求记录此事。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群”,集合;“范”,规范;“端”端正;“趋”,追求、志向。
(2)“莫”,没有;“易”,改变;“倡”,倡导。
参考译文:
南宫县学,自明朝成化十七年迁建到现在的县城,其后经历了弘治年间一直到今朝的嘉庆年间,(这期间)经过了十二次重修,至今又经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渐渐坍塌颓坏。代理知县李君与县里的人们再次策划重新修建,一周年后竣工。为此写信吩咐裕钊写文章记述此事。
裕钊认为:天下的治理在于人才,而人才必定出于教育。然而今天的读书人却只是学习作应付科举考试的文章罢了。自从明太祖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来,经历了数百年,它的弊端已到了极限。读书人刚刚挽起头发接受教育,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方面。年龄稍大一些就专门寻找读书有成的官吏的文章,从早到晚伏案背诵。所有想获得高官进入贤达之列的,都是采取这种方法罢了,几乎没有不是这样的;各种经典史籍、自古以来的著作笔录,茫然不知是什么书;历代的帝王卿相、名贤、大儒,竟然不知他们是谁;国家的典礼、赋役、兵制、刑法等制度,问一百个问题也不能答上一个;各行省郡县的疆界、范围分辨不清在什么地方;四方来朝拜进贡和结盟的国家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称;浅薄敷衍成为风气,并且庸俗、鄙陋在其心中顽固地存在;这种人所能瞪大眼睛,扬起胳膊而言说的,也就是“仁义道德”这些腐朽无比的言论而已。哎呀!任用那些人去使内外臣服,来担当国家的重任和人民的寄托,人民又怎能安定,内忧外患,凭什么不令人担心呢?
再说,朝廷在开始建立选拔官员制度的时候,大概是想将天下的读书人集合起来,用孔孟之道进行规范,以端正他们的志向。再进一步以经典义理、对策问答等一类的东西,来考察他们的知识储备。因此,博学的人不能不有所准备,读书人应该逐项的掌握并付诸实践。其学问的成就,自然完全可以出来为天下效力,即使让他参加选拔官吏的考试,也不可能不从庸俗之人中胜出。然而,由于人们互相沿习而形成风气,轻易被这种弊端所迷惑,而没有人能振作起来从中摆脱出来。读书人没有不是先立志而使风俗改变,没有什么事比君子以自己的行动为天下人做倡导更大了。当今天下学习儒学的学子,如果有一个有志向的人为这种风气担心并且深以为耻,使这些庸俗浅薄污秽低下的东西不能存在。
毅然用周明实用的学问来教育自己的弟子而与之对抗,犹如同明互相映照、同类互相寻求,水流过地皮就湿、靠近火的地方就干燥一样,愿望激发起来,人们奋然兴起。从一人到一县,从一县到全国,社会风气的变化、人才的奋起,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