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重修南官县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张裕钊

重修南官县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张裕钊

  重修南官县学①记

  张裕钊②

  南宫县学自明成化十七年移建今邑治,其后历宏治③迄国朝嘉庆中,重修者十有二,今又百年,稍稍圮坏。摄县事李君与邑人复谋葺而新之,期年而工竣,乃走书裕钊记其事。

  裕钊:惟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然今之学者,则学为科举之文而已。自明太祖以制艺取士,历数百年而其弊已极。士方其束发受书,则一意致力于此,稍长,则颛取隽于有司者之作,朝夕伏而诵之。所以猎高第、跻显仕者取诸此而已无不足。经史百家、自古著录者芒不知为何书;历代帝王、卿相、名贤、大儒至不能举其人;国家典礼、赋役、兵制、刑法问之百而不能对一;诸行省、郡县疆域不辩为何方;四裔朝贡、会盟之国不如其何名;卑陋苟且成于俗而庸鄙著于其心;其人能骥目攘臂而道者则所谓“仁义道德”,腐熟无可比似之言而已矣。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忧外患何侍而无惧哉

  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又益试之诸经艺、策问之属,以觇其所蕴蓄,其所以博士于学问之涂者,故不可谓不备。士诚一一求其实而践之,其学之成固自足出而为天下用,即其试于有司亦未必不角出于庸俗之人。然而相习而靡者苟得之弊中于人心,而莫有能振拔于其间者也。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今天下师儒学子,诚得一有志之士,闵俗之可恫耻,庸陋污下之不可以居。

  毅然抗为明体达用之学以倡共徒,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志气所动,人蹶而兴。由一人达之一邑,一邑达之天下,风会之变、人才之奋,未可以意量也。

  嗟乎!九州之大,独无一二豪杰之士有意乎此者哉?今南官近在畿甸,沐泽游原,且又南宫子④所生之邦也,流风遗烈宜有未泯者。有能闻斯言而皇然兴起者乎?则李君是役诚不为无裨也已。光绪十二年五月记。

  【注】①县学:又名儒学,即县级的官办学校。②张裕钊:字廉卿,与吴汝纶等人师事曾国藩,号称“曾门四弟子”。③宏治:应为“弘治”,明孝宗年号。④南宫子:指南宫适,周文王贤臣,曾协助武王伐纣。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B. 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C. 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D. 乌乎/以彼其人服中外/官膺社稷/人民之寄/生民何由/而乂安内忧外患/何恃而无惧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在文中是“代理”的意思,与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的“摄”意义不同。

  B. 制艺,又称“制义”,在明清两代亦称作“八股文”,其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的规定。

  C.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故常以“束发”代指成童,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除外。

  D. 朝贡,原意是指外国或藩属国的使臣前来朝拜君主并贡献礼物,在本文中指代藩属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概述县学的悠久历史,指出其历经风雨、破旧残损,亟需重修,为此地方官员发布公文要求作者作文记述此事。

  B. 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就提出自已的观点,接着历数科举制度的弊端,批评科举学子身上存在的鄙陋无知、死板腐朽等缺点。

  C. 文章第三段点明朝廷科举取士的初衷,并提出教育革新的主张,号召志趣相投的有志之士聚集起来为改变社会贡献力量。

  D. 作者通过记述南宫县学重修一事,批判了封闭、落后的教育现状,表达了对培育人才的殷切希望,体现了先进的教育观念。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朝廷取士其立法之始,盖亦欲群天下之士,范之孔孟之道以端其趋。

  (2)士莫先于尚志而风俗之移易,莫大乎君子之以身为天下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