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论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论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当今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1.下列关于视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B.后世读者理解经典的视域与经典产生的具体 视域不同,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是时间距离。

  C.历史是贯通古今的大视域,后世读者理解经典的视域与经典产生的具体 视域可以统一于历史中。

  D.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视域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融合得越好,他对经典的理解就越准确。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 历史流传物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经典。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C.王国维认为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之间并非不能互相融合,也不是彼此不可兼得。

  D.诠释《论语》,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可信是可爱的前提,可爱是可信的诉求。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读法也因时代而变化,所以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B.虽说经典有开放性,经典诠释有多样性,但人们理解和诠释经典的路径却常常是相对固定的。

  C.汉学注重史料考证,讲究实事求是;宋学注重义理,讲究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D.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的共鸣与升华,这种诠释法让人觉得经典有味。

  参考答案:

  1.A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