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阅读答案
导语:
2.简要说明小说情节的两种特点及其作用。(3分)
3.试概括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3分)
4.阅读画线的语句,综合概括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5.如果将小说结局分别改为以下两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①“他”最终扣动扳机,将“那边的人”射杀。
②双方均未开枪,各自回到自己的营地。
答案:
1.①交代故事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②为人物命运设置伏笔,预示故事的悲剧结局。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既扣人心弦,又舒展自如。②以主人公的行为为主线穿插有关内容,使行文脉络及故事的前因后果清楚明了。③结尾出人意料,陡生波澜,与前文形成逆转,撼人心魄,发人深省。
评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①热爱、向往自然与和平美好的生活。②有善良的人性,对残酷血腥和扼杀人性战争有反感的情绪。③机警、敏捷。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示例:①以自然之美好,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丑恶,表达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愿望。②衬托人物愉悦心情和善良人性,表现人物对和平美好的热爱与向往,对生与爱的渴望。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它条案符合题意即可。
5.示例:第①种结局不可能发生。虽然能够表现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罪恶,便不符合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第②种结局可能发生。能表现人物对战争的厌恶,凸显美好人性对战争的超越,也能反映人类拒绝战争、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但不如原作更震撼人心,更耐人寻味;不能照应“噩梦”伏笔,也不能凸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进而深化作品控诉战争罪恶、呼唤和平主题。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