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
答:①成都古今中外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②诗如水一样在这座成都滋润普及:百姓、乞丐等自发写诗的热情;③“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并留下让人敬仰的“杜甫草堂”。【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通篇浏览可以发现,答案分别出现在第2~8段中。考生需解读题目“诗与成都”;诗对成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抓住文中所写人物故事归纳中心词“生活化”“平民化”来进行分析作答。】
9、文章3-6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答:①百姓茶馆对诗;②诗的恬淡和狡黠(或者人们以诗苦中作乐);③乞丐也能作出不俗的诗。【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第3、4、5、6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总结。从三段到六段可以看出诗歌对成都市民生活的影响。文章通过描写诗歌对茶馆文化、市井生活、百姓生活的影响,诗让人们自得其乐;诗让生活充满情趣,诗让人在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从分值来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文章第4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答: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作用:①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②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
【该题考查学生对“挂账、要账”两种生活情态的理解,老板通过诗歌巧妙的说出自己不想赊账,并考查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典的全文应为:“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言能赊欠;徐庶不语也白说,赊账好比三结义,要帐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意思是说:进店来的客人像苏东坡一样,衣冠端正。(暗含无赊账之理),坐上来跟店家聊起来,就像韩信求着萧何一样。如同合纵家苏秦的口才,说来说去就是要赊账。但是店家在那里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客人也拿他没辙。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所以末尾交代不是本店不赊账,要账的时候实在是太麻烦了。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增添趣味性。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使文章内蕴比较丰富。)
11、第10段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不合适。第⑩段引用的诗,皆取材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恬淡、舒适、愉悦之感,与下文所说的杜甫诗歌的平民性以及让诗属于“一颗树”“一朵花”相呼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在抒发自己的困难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体基调与文本内容不相符合,故不适合。
【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情感、主题的理解。《堂成》:“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以上诗歌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基调为:欣喜、闲适、悠然自得。诗歌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作者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的个人痛苦,以及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之心。考生需理解文中诗句,回忆八年级所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