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宗庙
导语:
就像医学是为了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一样,非遗学是为了非遗生命的存续、文化命脉的延续。学科的使命决定了学科的特征。于是,非遗学的使命首先决定了它的工具性。非遗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它既是一种纯学术,追求精准、清晰、完整、谨严、高深;又是一种工具理论,为非遗构建知识,为非遗排难解纷,因而与当下的非遗的保护实践息息相通和紧密相关。
为此,非遗学是一门田野科学。在田野中认知,在田野中发现,在田野中探索,在田野中生效,从始至终都在田野。如果只是在田野中采风和搜集材料,就不是非遗学了。非遗学的教育也必须在田野中进行。田野就是民间,就是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只有问道于田野,才能得到切实的答案,才能感悟到非遗的精髓与神韵,彻悟到非遗的需要以及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
不肩负学术使命的是伪非遗学。因此说,非遗教育中一定包含着责任教育。非遗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两种人才。一是非遗的研究人才,二是非遗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21世纪初刚刚进入人类保护视野的非遗,既缺乏研究乃至认知,更缺少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人才。
(摘编自冯骥才《非遗学的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古文献记载了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全面揭示了我们今天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和价值。
B.今天的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已越来越清晰,大家已经明白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
C.我们要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价值,更要重视其基于个体感受的独特价值,唯有如此,非遗保护才能健康发展。
D.民俗学侧重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非遗学力求呵护、传承活态的非遗文化,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有为、徐沁的言论;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非遗学与民俗学进行对比。
B.科学保护非遗,要研究非遗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传承规律等,从而正确认知非遗与非遗保护。
C.对非遗学的认知、发现、探索等都不能离开田野,只有问道于田野,非遗学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到答案。
D.非遗学认为非遗是动态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应将非遗固化,探索其未来发展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科学保护”非遗的一项是( )
A.结合了高科技手段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展现了人们对盛唐时唐宫乐伎生活的历史想象。
B.忻州古琴依托非遗传承人杜威创建承弦堂古琴工作室,整理出版了《古琴漆艺》《古琴制作技艺》等书籍。
C.河南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的第六代继承人张慧做了100多场公益培训,培训100多名聋哑大学生制作砚台。
D.中国彩瓷鼻祖长治八义通过非遗挖掘、校企合作、研学服务、文化旅游等举措,打造出非遗文化示范园。
4.非遗学的学术使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科普活动,邀请你围绕“非遗保护与当代文化”的主题做一个简短发言,请你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拟定发言提纲的要点(列出三点即可)。
答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全面”错误,原文是“亦有深刻揭示”。B.“非遗的核心是那些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错误,不符合原文内容,由原文的“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等可推知,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不是非遗的核心。D.“非遗学……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由材料二“民俗学的使命是记录民众生活和建构民间文化,再往深处是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可知,“探寻和呈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是民俗学的使命。
2.D .本题考学生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应将非遗固化”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在非遗学者眼中,非遗是活态的、动态的、应用的,在时代转型中充满不确定性。民俗学的工作是总结历史与描述现在,而非遗学则要通过对现存的非遗的研究,来探索它们通往明天的合理的道路”,没有说要固化非遗,选项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