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阅读答案
导语: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才能让诞生于其上的农耕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1.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 “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 “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 “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 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 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 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 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 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4. 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5. 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
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 B .“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季风。
2.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原文中“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最终导致的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是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非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