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导语:
4.B (疏:奏章,这里名词用作动词,上疏。)
5.D (所选语段是从“治学”“文词”“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周洪谟,“为卓尔不群之才”是对周洪谟的总体评价。加上标点符号是:专心问学,文词简直有理致,尤熟国家典故、议论建白、缘饰吏事、应对宾客,为卓尔不群之才。)
6.D(A. ①介词,用 ②连词,表修饰 B. ①代词,他的 ②代词,自己 C. ① 代词,“之”②句末助词 D.都是结构助词“的” )
7.A(一个帝王可以有多个年号。)
8.C (“皇帝最终否定了他的建议”错误,原文是“帝竟俞其议”。俞,俞允,指帝王允许臣下的请求。)
9.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昧:昏暗不明。拂:违背。选除:选拔任命。(2)
宗:宗师。稽:考证,考查。建明:建树彰明。克:能够。〕
〖参考译文〗
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官编修。博闻强记,擅长写文章,熟悉本朝典故,喜欢谈经世济民的道理。
景泰元年,上疏鼓励皇帝亲临御前讲席,勤奋处理国政,于是陈述当时政务的12件事。两次晋升任侍读。天顺二年掌管南院事务。宪宗继位,又陈述当时政务,说国君保国之道有三个:一是致力圣学,一是整顿内政,一是抵御外侮。皇帝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
成化元年,朝廷讨论讨伐四川山都掌蛮,周洪谟上奏策略六件事,皇帝诏令交付军帅施行。晋升学士。不久任南京祭酒(校长)。上疏说南京国子监有红板仓20间,是高皇后积存粮食以养监生妻子儿女的,应该修复,皇帝允许施行。为母亲服丧期满,改调北京国子监。十一年,上疏说士风浇薄浮靡,请求恢复洪武年间的学规。皇帝赞许采纳,命令礼部张榜晓谕。崇信伯费淮入监学习礼制,很久没到。周洪谟弹劾他,夺去他的伯爵冠带,让他穿戴儒生巾帽赴监,停岁禄的一半,(自此)学校政令严肃秩序良好。先圣孔子像用冕旒12条,而祭祀时舞佾豆笾的数量与之不相称,周洪谟请求使用天子的礼制使其完备。又说:“古代鸣球琴瑟是堂上的音乐,笙镛柷敔是堂下的音乐,而干羽则在两边台阶舞蹈。现在舞羽居上,乐器居下,不合古制,应当改正。”尚书邹干反驳阻止,周洪谟再次上疏争辩,皇帝最终同意他的建议。
晋升礼部右侍郎。很久之后,调任左侍郎。因蔡《传》所释璇玑玉衡,后人遵守沿用他的旧制,考察验证多不符合,应该改制,皇帝就委托给周洪谟。周洪谟改用木材制造,十多天就完成了。十七年,晋升尚书。二十年,加官太子少保。二十一年,星宿变异,有奏疏分条陈述,皇帝大多采纳。弘治元年四月,天寿山震雷飓风降冰雹,楼殿瓦兽多被毁。周洪谟又极力劝谏修身反省,皇帝认真采纳了他的建议。周洪谟矜持庄重很少和人交往,与万安同乡,万安担任宰相时和他交情很好。到了万安被贬逐后,谏官先后议论上奏,周洪谟就退休回乡。回乡三年后去世,享年72岁。朝廷赠谥号文安。
周洪谟曾说:“士人任官,有的离乡几千里,既不明任职之地的风俗,也违背人情,不如就近选拔授官。王府官员终身不升迁,违背祖先制度,应当稍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多次反叛,应该特设长官司,就近选拔他们本族的人担任,或许没有后患。”临终时,还上奏安定中国、平定四方民族的10件事。他就是如此喜欢提建议。
周尧弼公,四川人,研究《尚书》,到26岁还没有成家。从小就有优良禀赋,先后连任翰林,专心钻研学问,文章诗词简朴质直有义理情致,尤其熟稔国家典章制度,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处理公文,应对宾客,是卓尔不群的人才。周公是天下儒士的宗师,考查古代礼制文化习俗之类的事情,大都建树彰明,对于邦交礼仪的任用,可以说是能够胜任并且没有一点不称职的地方。明朝以来,既身居高位,又有文名,并且精通经术的人,只有他一个人罢了。
10.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象。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
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11.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表面上是感谢天公的情意,但“又”“浮生”则透露出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