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鲁迅 郁达夫 文本二:秋夜(节选)阅读答案-巴金
导语: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枢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屑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
B. “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C. 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象征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失,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D. 文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 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 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D. 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9.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答案】
6. 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理解错误,目的是表现内心的急切。
C.“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牵强附会,“寂光”“新月”象征在鲁迅精神感召下形成的新生力量和新的改变。
D.“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是依托长句而不是短句来实现的。
7. 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揭示现实的残酷”无中生有,本文写于1956年。
B.“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理解片面,燃烧的心含义非常丰富。
D.“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分析错误,文章崇敬怀念之情的表达并没有现实和梦境的截然区分。
8. ①“因鲁迅的一死”,人们能认识到我们这个民族曾出现过鲁迅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因而民族尚可以有为。②人家看出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人不拥护、爱戴、崇仰鲁迅先生,因而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9. 示例一:比较角度:文章的风格比较。《怀鲁迅》的语言雄浑有力,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与内心的激愤。《秋夜》语言深沉,感情深挚饱满,既包含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与崇敬,也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影响。通过比较能较好把握同题材作品不同语言风格,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
示例二:比较角度:对鲁迅的认识评价比较。《怀鲁迅》更多地评价鲁迅的死对于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意义,《秋夜》侧重于表现鲁迅燃烧的心,展示鲁迅精神的能量;通过比较丰富对鲁迅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精神。(还可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表现技巧等角度比较,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