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
导语:
一:
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秦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
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其实严格地讲,长城沿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打过仗,即便是打过仗的地方,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的。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
从农耕和游牧民族碰撞与融合的意义上说,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独特的心理追求。人心所向,不想打仗。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战争的规模都大幅度地减少了。所以,我们说长城是和平的象征。
长城历史悠久,延绵万里,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长城文化保留在各个时代的记忆、话语和行动中,是长城区域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先民共同创造并为后人世代继承发展的文化。
虽然历史上长城沿线地区的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曾发生过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和争战的最终解决,也为各民族共同生存及和谐发展提供了机遇。长城区域的稳定和统一,对中华民族的稳定统一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二: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长城文旅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山西境内明代以前的早期长城,整体保存需提档升级,保存状况较好的明长城,也面临着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诸多影响。山西长城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科学、全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亟待展开。保护和发展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发展的基础是保护,保护的归宿是发展,保护是发展的基础性手段。
长城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现状远不能满足保护和发展的需要。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系统化地推进和完成一批具有理论高度、学术深度、实践力度的重大长城文化研究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当前快速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对于长城这样空间跨度大,存在环境复杂的文化遗产来说,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是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数字化保护同时为后续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长城不仅是一个点线相连的建筑群,更是一片大量军队驻扎屯垦的军事区,一片多元民族杂居共处的生活区,一片边贸交通发达、边贸商镇繁荣的经济区,是一片由多元社会功能有机构成的区域单元。长城是线性历史文化遗产,以长城文化遗产为中心建构“长城生态文化保护带”,在沿线各市县建设主题多样、内容多元、形式丰富的城市公园、生态绿地、公路景观等,依托“长城生态文化保护带”发展相关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推动长城文化的整体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