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窠围的夜阅读答案-沈从文
导语: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千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有删改)
备注:《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迷蒙枯寂清冷的氛围。
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生活的寂寥单调又不乏生活原味。
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8.小羊的鸣叫引发了“我”的哪些忧郁,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6.C。解析:“各色湘西人的气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可知,名片上的是一小部分经过此地的人,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湘西人”。
7.B。解析:“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表述不恰当,本文是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同时在推进。
8.①听觉上,小羊的叫声中可能有对母亲的呼唤、对摆脱孤独、危险甚至死亡的呼告。②情感上,小羊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性,寄托了作为旅人的“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③思考上,由物极人,体现了我观照世界的悲悯态度,引出我对人类命运遭际的思考感悟。(一点2分,三点6分)
9.①将历史比喻成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②“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如同最普通、最寻常的湘西水上人,这些生命个体展现了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视的哀与乐。③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悲苦,却能坚韧生存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和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一点2分,三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