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咱们要着起来阅读答案-丁玲

咱们要着起来阅读答案-丁玲

导语:

  “不用怕!”章品又拍着李之祥的背,“咱们这会要着起来,把那些坏蛋都烧光,看他们还来个里应外合不啦。咱们先下手为强,人们就不会害怕了。”

  这两兄弟都欢喜得跳下地来,呵呵地齐声笑道:“这话太对了!咱们要不翻透身,就不翻,夹生饭没吃头。”

  “翻不透,就再使把劲,夹生饭就再加上把火,咱们还能不翻身,不吃饭?咱们想问题总要往长远想,咱们如今才好比一棵小树,青枝绿叶的,它还得长大,开花,结果。财主们已经是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儿了。你们别看他们还有人怕他,世界已经翻了个过,世界还要往好里闹啦!”

  章品走下地来,向张裕民道:“走,时间不多,咱们还是找工作组的同志们去,有事还是大家商量。”

  (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四十三章,有删改)[注]作品反映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前文写的是暖水屯群众刘满和地主钱文贵的女婿打架一事引起风波,县上干部章品来到了村里。张裕民是屯里党支部书记,李昌是村干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汉子张正国悄悄拍了章品的肩头,“你好大的眼睛”既是玩笑又有关心,可以看出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B.一贯道的侯殿魁病好之后,坐在村里晒太阳“观风看色”,可以看出,他在提出愿意献地后心情踏实多了。

  C.小说通过章品对张裕民的批评,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存在着部分干部满足于布置、带头作用不足、脱离群众等问题。

  D.选文结尾章品提到“找工作组的同志们,有事还是大家商量”,反映出党员干部发扬民主的优良工作作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精心设计章节标题,“我们要着起来”,反映了章品内心的着急和焦虑,希望能尽快

  开展土地改革斗争。

  B.小说对话描写细腻,“看了看没有外人,有一个便低低地说道”反映出村里形势错综复杂,有人可能通风报信。

  C.小说善用比喻,“一把麦秸”和“一堆麦垛”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青枝绿叶的小树”展示了土改的美好愿景。

  D.小说语言通俗、淳朴,富于浓郁的乡土风味,叙述语言流畅自然,对话语言简洁明了,不乏生动形象。

  8.在与章品交流的过程中,李昌两个兄弟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书于1948年,是丁玲结合自己土改工作经历而创作的一部作品。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已经与当下生活关联不多,因此阅读的价值也就不大。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答

  6.B(察言观色,说明还在观望之中)

  7.A(着,是“燃烧”的意思,主人公不是着急,正在进行深入调查)

  8.①先是非常拘束,因为胆小,在章品要求下才肯留下来;

  ②然后活泼起来,在章品的引导下,打开话匣子说明冲突的情况;

  ③最后非常激动,由于章品的激励,消除了顾虑,团结起来求翻身。

  9.不认同。这部作品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1)解放区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件大事,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进而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2)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鲜活的生活语言和浓郁的乡村气息,当下仍然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3)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仍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答“认同”且言之有理,最高给4分。

  【备用题一】

  9.丁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真诚地提出自己文学改造的方向:“改造,就要谦虚地学习新阶级的语言、生活习惯;学习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工作;从而建立新的信仰,取得新的尊敬和友情。”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家文学改造思想的理解。(6分)

  ①学习新阶级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作者着力描写土改中农村里各色人等的活泼语言,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②学习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工作:作者着力刻画了干部章品深入发动群众以及群众在发动下终于勇于反抗的过程,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③建立新的信仰,取得新的尊敬:作者客观描写出土改运动的复杂性、艰巨性,表达了共产党人领导群众进行土改,取得翻身解放的重大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