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西线无战事阅读答案-[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阅读答案-[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导语:

  依我看,他们话讲得太多。他们有忧虑,有目标,有愿望,可是对于这些我都不能跟他们持共同的见解。我常常跟他们中间的一个人,坐在饭店主人那小小的花园里,试着向他解释,其实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就像这样静幽幽地坐着。他们当然也明白,也同意,甚至也有所察觉,但那只是说说而已,说说而已,是的,就是这句话——他们有所察觉,不过往往只是他们的半个人,另外的半个却从事别的活动,他们自己这样分心,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全身心地来体验这一点。我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我在这里,在他们的屋子里,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看见他们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我也想待在这里,把战争忘掉,可是那也同样使我反感,它是那样的狭窄,怎么能充实一个人的生活,应当把它砸个粉碎。当前线的弹片在弹坑上空呼啸,照明弹高高地往上直蹿,伤员被放在帐篷布上给抬回来,战友蜷缩在壕堑里,他们怎么能这样干!他们在这里是另一种人,是一种我所不能正确理解的人,这种人我既嫉妒又鄙视。我不能不想到卡钦斯基,想到克罗普,想到缪勒和加登,他们在干些什么呢?也许他们正坐在营房食堂里,或者在游泳,要不了好久,他们又得上前线去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回到家后,所见景象与在前线大不相同,饭店主人那祥和美好的花园,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

  B.我理解父亲对前线的好奇,但他不理解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正因为他的“愚蠢”造成了父子俩永远的隔膜。

  C.我回到的家乡于我而言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我对留在家乡的人们既嫉妒又鄙视,因为我真正经历过了战争。

  D.我和留在家乡的人们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但我还是试着向他们解释,可惜的是对于我的话,他们并不真正理解。

  7.关于家乡的人们和我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德文老师对前线的事情非常感兴趣,但他并不真正了解战争的可怕。

  B.那位校长欣赏“我”的效忠尽职,给我啤酒、雪茄来表达对军人的热情。

  C.相较于我的德文老师,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谈论内容更加具体。

  D.人们对前线的争论,体现他们关注战争,但战争和他们想象的很不一样。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9.回到家乡休假期间,战争带给“我”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6.A(“也是“我”重获宁静的心灵写照”错误,“我”喜欢静幽幽地坐在饭店主人的花园里,但“我”的心灵并没有重获宁静。)

  7.C(“校长对前线的认识更为全面”错误,校长对战争的认识源于他自己的想象。)

  8.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士兵回乡休假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②将“我”与家乡的人们形成对比,揭示出经历战争的“我”和家乡格格不入的困境;③以“我”的所思所想揭示主旨,揭露战争给人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表现出反战的主题。(每点2分)

  9.①战争带来的死亡威胁。“我”甚至觉得“电车的嘶吼声听上去真像一发正在直射过来的炮弹的呼啸”,这说明战争给“我”带来的恐惧一直如影随形;②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我”无法向父亲用语言描述战争,这种描述给我带来让“我”无法承受的痛苦与危险;③战争带来的思想变化。“我”发现,“我”和家乡的人们格格不入:他们对战争的前景的展望“我”不能认同,他们也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真相,无法理解一个战士的心理创伤。(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