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原隐泉阅读答案-余秋雨
导语: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改)
文本二: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文化是一场苦旅,更是一场修行,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深刻挖掘人文精神。
(选自《试析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表现爬沙原观隐泉的感受,描写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老尼的淡美,表达了“我”对人生世相的思考。
B.因为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了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
C.登临沙山项端,“我”发现这里只不过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
D.静与淡是老尼生活的集中体现,她能抵住风沙惊心动魄的呼啸,她能借助明净水色涤荡外界的喧嚣,在沙壁与泉水中寻求内心的最大平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我”的视角描写了沙原隐泉的奇特景象,但又不独立写景,而是融情、景、理于一体,形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
B.作者写鸣沙山,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更侧重于对登山的艰难情状和行走的轨迹进行细致描写。
C.下山时,“我”咬咬牙,狠狠心,缩紧脖子,歪扭着脸,把脚伸下去,整个骨骼都做好了被重重摔打的准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文章结尾,作者用简洁的语句交代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的地理位置,淡淡的笔调引人遐思,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读者体验美景的冲动。
8.作者说“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但他笔 下的“隐泉”却有奇特之处,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9.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沙原隐泉》中的“我”在攀爬沙山过程中所悟到的人文精神。
【答案】
6.D.
A.“本文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错误。本文是抒情散文,没有明显的事件,作者以旅行的心情为线索。B.“因为……,所以这些地方才倍显圣洁和崇高”错误。从原文“于是,满眼皆是畅快。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来看,选项因果倒置。
C.“由此陷入了是‘享一时俯视之乐’还是‘长久驻足安坐’的彷徨之中”错误。根据“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可知,作者彷徨的原因是“上已无路,下又艰难”。
故答案为:D。
7.B.“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壮美风光”错误。“浓墨重彩”是指用很浓的墨和颜色描绘。形容着力叙述或描写。根据“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可以看出,作者对山的整体风貌和山顶的描写较为简略,谈不上“浓墨重彩”。故答案为:B。
8.①貌奇:它存在于大漠风沙之中,清澈宁谧,婉约纤瘦。②品奇:滋养万物,荡涤人的内心。
9.①人在前进的路上要讲求方法,不能只靠蛮力。②人要有开创精神,不能蹈袭他人。③人要永不停歇地攀登,注重奋斗的过程。④人在困境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