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语汇,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导语:

  儒家哲学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尊卑贵贱等级,儒家还认为色彩可以暗示人的性格和德行。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间色彩和宫廷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大胆夸张;宫廷色彩奢侈豪华,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以典雅为美。

  道家哲学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道家的哲学思想在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色彩不仅仅是一个颜色,一个符号那么简单,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权势富贵、性格张扬。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联: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表示地位身份,等等。

  (节选自崔向英《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色的分类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观念“阴阳五行说”等要素提出了“五色观”,与西方提出的“三原色”分类之说不同。

  B.中国色多达526种,其中很多颜色含蓄而微妙,但从视觉上来看,这些颜色都能在国际通用的潘通色卡里找到对应的参数。

  C.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启蒙阶段,并推动着“目观为美”的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发展。

  D.中国水墨画的出现是中国哲学的一次选择,是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它对部分色彩的放弃是符合科学色彩学精神的。

  2.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以中国色的出圈来谈文化自信,主要从文艺作品的火爆、日常生活的对接、顺应天地万物的智慧等角度来论证,让人信服。

  B.文化学者郭浩、李健明著书揭秘中国古色的由来,以大量例证充分反映出古人对大自然中的颜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

  C.二中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进行对比论证,揭示出古人对色彩内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形成。

  D.两则均提到了中国色的“五色观”,一以此强调中国色与西方色分类的不同,二以此来强调中国古色的哲学内涵。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二中“古人对色彩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的一项是(   )(3分)

  A.京剧中的“唱白脸”“白脸奸雄”等,说明“白”这种颜色可以象征奸邪、阴险。

  B.古人认为黄色为土,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象征中央,故将黄色确定为天子的服色。

  C.黑色代表庄重肃穆,还能给人威严、高贵之感,在古代常成为祭祀大典的主色调。

  D.“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将美人脸色与桃花色比较,相映成趣,成为千古绝唱。

  4.马未都《瓷之色》一书中曾描述过景德镇的一种瓷器,在洁白如玉的高岭土上施以透明釉,让其白里透白,对此,马未都评论道,“声名远播的永乐甜白釉,妙在一个‘甜’字”。请结合一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评论的理解。(4分)

  5.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贾母见黛玉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便张罗着让王熙凤为她换窗纱:“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贾母在“雨过天青,秋香色,松绿色,银红色”四样颜色的“软烟罗”窗纱中选择了银红色给换上了。你认为,黛玉心里会接受这种新换的窗纱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结合两则内容进行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