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步行阅读答案-张蛰
导语:
(《文汇报》2022年5月13日)
1. 作者喜欢上步行的原因是什么?
2. 那个听邓丽君的老者,引发了作者什么思考?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 作者对年轻人唱的歌抱有一种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4. 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秦淮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
(1)作者喜欢上步行的原因是通过步行发现了南京城的另一面,能在古老的南京明城墙下,强烈地感受到今日南京的现实。
(2)作者思考了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执念是一种性格缺陷还是一种诗意品质。
(3)作者对年轻人唱的歌抱有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4)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秦淮河水”,它无声却历史悠久,它古老又时尚,它就是时代的见证,任人评说却无言。符合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态度。同时,给全文做个收束,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
解析
(1)结合“喜欢上步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步行中发现了南京城的另一面。在明城墙下,我每天都能有强烈的现实感”可知,作者喜欢上步行的原因是通过步行发现了南京城的另一面,能在古老的南京明城墙下,强烈地感受到今日南京的现实。
(2)结合“我承认自己被撞击了,不是歌唱,是老者的样子。他努力挺直腰身却再挺不直,从头顶到脚跟没有一个地方不浑浊,手中的拐杖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干净。那是一场故事还是一场事故?我走着路想。暮年的人会在生命的尽头遇到什么?检索一生是一个人最后的功课吗?执念是一种性格缺陷还是一种诗意品质?”可知,作者思考了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执念是一种性格缺陷还是一种诗意品质。
(3)结合“在街区南头的小广场和街区的中间空地上,常有年轻人练歌。可能在校园里已经有了一些小名气,他们都有固定的支持者,每首歌罢,听歌者都会打开手机电筒,像正式演唱会上的歌迷捧场那样将手机晃来晃去,给唱歌的人加油。我有时会驻足听上一两首,但显然已经落伍,多半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这大概就是代际了。当年听崔健,也曾经被更老的人批评,嘲讽为鬼哭狼嚎,一样。上下两代人间,互相瞧不上太正常了”可知,作者对年轻人唱的歌抱有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4)结合“面前无声的秦淮河水,会在差不多四公里后汇入长江。从那里左拐,步行二十三公里,可以到达南京的鱼嘴,听说鱼嘴那儿正有南京的第一高楼拔地而起……2021年的某一天,我要走着去一趟这些地方”可知,文章最后一段写到“秦淮河水”,它无声却历史悠久,它古老又时尚,它就是时代的见证,任人评说却无言。符合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态度。同时,通过“面前无声的秦淮河水”,给全文做个收束,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