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范福潮 文本二:焚稿 范福潮
导语:
“爸,您怎么把它烧了?我留着有用呢!”
“我生不逢时,饱经战乱,半辈子为生计奔波,难得静心治学,纵使勤奋,怎敌乾嘉学人的读书、考据功夫?这些文字,即兴涂写,一鳞半爪,不成系统。万一你拿给外人看,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为父罪过不浅。趁手脚能动,烧了它,死也瞑目了。”
须臾,我把《送春集》投进了炉膛。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水》开头四位山西商人的故事分两次讲述,“我”的祖父幸运地避开了暴风雪,三位骄矜的商人却被冻死在沙地,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
B. 《秋水》中“我”读《秋水》时有11个字不会念,父亲流露出失望的情绪并严厉批评了“我”,之后采用独特的方法指导“我”读《秋水》。
C. 《焚稿》中父亲认为《送春集》格调柔弱,劝“我”烧掉《送春集》,告诫“我”下笔千万要慎之又慎,但当时“我”并没有接受焚稿的劝告。
D. 《焚稿》既指父亲焚稿,也指“我”焚稿,父亲焚稿是为了让“我”焚稿,父亲想通过焚稿来教育我,让“我”对写作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8. 《秋水》中父亲为何给“我”讲有关祖父、宋真宗的两个故事?请简要分析。
9. 两篇文章中的父亲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7. D .“父亲焚稿是为了让‘我’焚稿,父亲想通过焚稿来教育我,让‘我’对写作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理解有误,原文为“这些文字,即兴涂写,一鳞半爪,不成系统。万一你拿给外人看,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为父罪过不浅。趁手脚能动,烧了它,死也瞑目了”,可见父亲焚稿是为了避免贻笑大方或者误人子弟。
8. ①第一个故事中祖父是一位低调、谨慎的“高手”,父亲讲祖父的故事意在启发“我”悟出《秋水》的真谛,领会为人处世、读书写作之道。②第二个故事中名为“秋水”的是宋真宗宫里一位将《秋水》背得烂熟的女孩,父亲讲这个故事是由《秋水》自然引发的联想,既表达对“我”读书状况的不满与批评,又就此故事教育我读书要扎实、深入。
9. ①有很高的教育智慧;②对孩子的读书、写作要求高;③性情率真,遇到孩子存在问题就直接批评教育;④治学有识见,学问厚实;⑤治学很严谨,自我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