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牲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
导语: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窝,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致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至于对榻的那一位先生,自认曾经一度摆脱了纠缠的他,其辨解又在何处?这实在非我所知。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删减)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文中“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辞”指的是用别人的言辞,没有自己的情感。
B.朱自清用“腻”形容“水”,化用了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句,点化入文,浑然无迹。
C.俞平伯在文中写小船艰难前行,突出了秦淮河的热闹喧哗,很有生活实感,且有哲理意味,达到了情与思的有机交融。
D.这两篇文章记叙的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于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皆以灯火为线索,移步换景,语言雅而不俗。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浓墨重彩描摹十里秦淮的夜景,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B.朱自清用细腻而隽永的笔触描写秦淮河夜景,朦胧而真切,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与《荷塘月色》中的意境颇为相似。
C.两篇游记散文意蕴丰富,引人深思,两位作者畅游古老而又美丽的“秦淮河”,意在劝告世人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D.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惆怅。
8.林非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6分)
9.俞平伯在《秦淮恋》一书序言中写道:“我与佩弦兄的同题散文能流传至今,实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们确实有什么神奇的功力。”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的魅力”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
6.D [解析]D.“皆以灯火为线索”错。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描写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故选D。
7.C [解析]C.“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及时行乐”错。两篇文章的作者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寂寞的灵魂。故选C。
8.句子中的景物描写,蕴藏着作者细腻的内心感受。
(1)通感:用“厚而不腻”来形容“秦淮河的水”,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碧阴阴”的视觉转化成味觉,突破了单一器官的局限性,表现出独特的内心审美感受。
(2)比喻:用“梦”和“梦的眼睛”比喻水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对水光朦胧迷离的情态的内心感受。
(3)展开联想: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六朝金粉”,丰富散文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由眼前风景感受到的厚重的历史感。
(4)融情入景:“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一句用“恬静”、“委婉”形容“柔波”,用“梦”做比喻,都使秦淮河别具一种人情美。
9.相同之处:(1)都着意描写了桨声灯影里朦胧优美的夜景: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船精致而独具情韵,夜幕下朦胧的烟霭,悠然的桨声,梦一般的水光,俞平伯笔下栏杆玲珑入画,楼船华灯彩绘,波心柔腻,河水微明,都极具朦胧美。
(2)都表现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交融:朱自清文中由桨声联想到《桃花扇》,《板桥杂记》明末秦淮河艳迹,由碧阴阴的水联想到六朝金粉,由桥砖和房子想象极盛时的繁华,俞平伯文中由眼前的热闹,暂时抛开平日的自己,学着“六朝金粉气”憨痴笑语,都写出了秦淮河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