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又名云梦泽、青草湖等。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
导语:
洞庭的凄凉审美意义还表现在“异客”的悲哀上。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自古既多逐臣,又多行客。到达洞庭的文人大多非本地人,他们或纵情山水,或在历史文化中寻求慰藉以消遣内心的苦闷。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这种惆怅与洞庭诗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地成为了“洞庭”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重要内涵。
(摘编自《“洞庭”意象在唐诗中形成的独特审美意义》)
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印记的洞庭湖小说群中,洞庭湖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
B.安史之乱后,有士人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辅以想象、虚构,在才子佳人等情节中解释现实人生,抒发内心怨愤,这是他们于现实之外寻求寄托的一种具体方式。
C.中唐时期小说家对小说审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在小说氛围和意境上有意识地营造诗一般的韵味,使小说具备了浓厚的抒情意味。
D.洞庭湖具有独特的交通地位和政治意义,很多到达洞庭的非本地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带着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
2.结合,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湖湘地区的眉目和标志,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但在唐朝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描写洞庭湖的小说。
B.为了强化小说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唐代小说家常常用洞庭湖来构建异镜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
C.《湘中怨解》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讲述人仙遇合的传统故事时,有意淡化情节。
D.“洞庭波”意象具有秋天的肃杀之感与湖水的阴柔美,比较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
3.下列诗句用来论证二中“洞庭只是一个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遥看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C.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韩愈《登岳阳楼》)
D.雨外鸟归吴苑树,镜中人入洞庭烟。(韦庄《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4.请简要概括一的行文思路。(4分)
5.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说:“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实体容器,而是具有意义的。”结合,简要分析“洞庭湖”在唐传奇与唐诗中的“意义”。(6分)
答
1.C(3分)
2.D(3分)
3.D(3分)
4.①一采用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述。②首先提出唐传奇中洞庭湖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承载着小说家们对理想爱情的期许,对小说诗意化的审美追求的观点。③接着,论述洞庭湖在唐传奇中的浪漫气息具体表现。 ④最后,分析指出洞庭湖成为唐传奇中最具浪漫气息的地方的原因。(共4分,每点1分)
5.①洞庭湖,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而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圣地,被视为孕育两情相悦的浪漫之地,被用来构建异境异物,打造瑰玮奇丽的文学空间,承载着小说家们的审美追求。②“洞庭”是美好风景的代名词,是为了描绘其他相似景象而采取的类似比喻或者联想的手法。③“洞庭波”已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具有肃杀凄凉的审美意义,既有自然环境上的肃杀,也有人文内涵上的凄凉。(共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