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图阅读答案-聂鑫森
导语:
“孙子毕业后,会到哪里去打拼,那么这条金线就会延伸到哪里。可惜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可以珍惜有限的时日,‘行行重行行’,去好好地看看祖国的锦绣河山,让那条紫线标示在图上。”
“我也是这么想的。知我者,岳江兄也。”
“睡吧,睡吧,早过子夜了。”
“……好的,好的……”
老两口回到了湘西吉首天风镇的老家。
走的时候,儿子儿媳恳请他们不要带走墙上的《家国图》。回到老家的他们,在探亲访友畅叙别情之后,开始了有计划的旅游。
第一次出门远游,去的是云南昆明,登大观楼,访石林,去西山谒拜国歌作曲者聂耳之墓。晚上,在下榻的宾馆,刘岳江打手机向儿子报平安,还说了许多感受。不一会儿,张晓岚的手机上出现了视频,是儿媳发来的:《家国图》上,她画了一条从吉首连向昆明的紫线!
“老头子,他们在牵挂我们哩!”
“他们要留下《家国图》时,我就知道了。紫线他们还会画下去的,我相信。”
(有删改)
文本二
作为散文体的小说,必有闲话的设置,它虽不直接表现故事和情节,但对故事和情节有着息息相关的观照、辅佐作用。同时,善写闲话的作家,其下力处不在故事与情节,而在闲话的运用,如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萧红等老一辈作家。
闲话是指不直接去描写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字,但却能从不同角度去增加故事和情节的魅力,多侧面展示出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境遇、性格特征、胸襟气度,而不像有的小说的写法——贴着故事、情节写,贴着人物写,体现的是一种散文化从容而儒雅的格局。
话说闲话艺术的运用与作用。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重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不注重用过多文字写环境(包括天气、地理、民俗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环境也就是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写山神庙也是极简单的,却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独到的作用。到了《红楼梦》则有很大的改观,在闲话的设置上有许多启迪人的地方。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到一个斗草的场景,“斗草”,又名“斗百草”,是春天里少男少女们的一种游戏。这个场景其实是闲话,但却在展示“斗草”的文化娱乐中,尽显人物的性格,隐含小说微妙的题旨。
闲话尽管不直接描写故事和情节,但绝不是可以天南海北地乱扯胡说,或炫博学广闻,或只为增加文字的数量。小说的闲话,有一个大体的规范,虽不直接写故事,但对故事行进有一种暗示的作用,对情节的铺排有一种渲染的效果。
我们在阅读一些闲话艺术运用得极好的经典小说之后,会发现,闲话在小说各个部分的奇妙使用,使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彩纷呈。一方面减缓了故事和情节发展的速度,甚至使其暂时停顿因而使故事的长度扩展了;另一方面营造了故事和情节的暗示意味,使其在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色上,凸现更多瑰丽风韵。
此外,闲笔的运用,因为它不是直接描述故事和情节,也就减少了故事和情节成为小说主体的常例,使小说的文体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改变了小说的文体性质,使之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使虚构的成分变得微不足道,因而更让人信服其真实性。
早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一些作家有意把小说当成散文来写,拉拉扯扯,枝蔓丛生,而处处生情,摇曳多姿。周作人在评论现代作家废名的小说时,说:“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
散文化小说,我以为最好的方法,是闲话艺术的纯熟运用。
(摘编自聂鑫森《小说创作的闲话艺术》)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图》是一张手绘地图,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情节的展开、情感的表达都凝聚于图中。
B.刘岳江教了一辈子地理,却没机会去游览自己从课本上熟知的山形水势,所以他拒绝了学校的延聘,选择离乡带孙子。
C.小说虽然是用对话来推动情节,但情节的运行中不乏线索、伏笔、照应等结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