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阅读答案-【德】海因里希·伯尔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导语: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他们的老牛破车在泥路上慢慢爬行,车后面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羊。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莱克老爷是村子里最富裕的人,掌握着全村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全村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忍受他的剥削与压迫。
B. 巴莱克家给村民提供工作岗位、给全村送巴西咖啡,这是他们伪善的表现,是为了更好的欺骗和压榨村民。
C. “我爷爷”测完台秤后只拿了邻居家的咖啡,是因为知道台秤的真相后心中悲伤恐惧,忘记了取自家的咖啡。
D. 小说结尾处“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揭示了当时贫苦人民饱受压迫,屈服于强权的社会环境。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
B. “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运用比喻表现测台秤时的紧张。
C.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以“测台秤-偷台秤-抢台秤”展开情节,深化了小说主旨。
D. 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讽刺了巴莱克家在当地的崇高地位和他们的品行不符。
8. 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人们齐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暴露黑暗和批判现状,他被世人盛赞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答案】
6. C
7. B
8. ①第一次:人们趁巴莱克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就齐唱,表明人们对爷爷的响应和反抗意识的觉醒,也侧面反映爷爷行为的勇敢。
②第二次:人们在宪兵的武力镇压下被迫屈服,但人们的思想已觉醒,内心有反抗,凸现了爷爷行为的价值。
③两次写人们齐唱凸显了作者对社会上层财富拥有者贪婪与虚伪的批判,以及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信念的坚守。
9. ①巴莱克家压榨剥削村民,揭露批判了社会贵族阶层的专横、伪善。
②全村人被迫忍受巴克莱家的剥削,暴动被镇压后又不得不妥协,揭示了百姓的苦难,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同情。
③宪兵队武力镇压村民的反抗,揭露了德国反动政权对人民的迫害,流露出作者对反动政权的痛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悲伤恐惧,忘记取了自家的咖啡”分析不准确,根据“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愤愤不平的巨浪袭击他的心头”可知,应该是因为愤怒不愿取咖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比喻”错误,“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不是比喻,句中的“像”表比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次齐唱:由上文“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可知,说明在爷爷揭穿巴莱克家台秤的问题之前村民已经对巴莱克家心怀不满,所以,趁巴莱克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村民就齐唱,既体现了人们对爷爷当面揭穿的响应和反抗意识的觉醒,也侧面反映爷爷行为的勇敢。
②第二次齐唱:据“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可知,在宪兵的武力镇压下,人们虽然又去做工,被迫屈服而忍受巴莱克一家的压榨剥削,但“每逢……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表明人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满于巴莱克一家,这也正是爷爷行为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