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

导语:

  与大多数中国思想家一样,孔子首先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幸福且组织得很有条理的社会。他的第一个信念是“人各安其位”,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每个人都按其名分行事,就会形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局面。就像个人应该服从家庭一样,家庭应该服从帝王,而帝王也应做出一个仁慈友爱的榜样。这些都是靠遵循儒家伦理而不是靠法制来实现的。

  孔子之所以具有异乎寻常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他那些崇高的伦理原则为维持现状提供了比仅靠世袭权利更为有力的基础,这些原则成为促进改善政府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他为地主、儒生和官吏三位一体的权威和特权进行社会辩护,这三种人组成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即中国的士绅阶级。通常只有地主供得起其子弟上学、读书、应考,进而成为官员。一旦他们成为官员,他们就会设法增进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利用灌溉工程来提高土地的价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如何养成的》)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和二都谈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并且两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

  B.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

  C.地理环境导致中国在历史上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是隔绝的,与四面八方是切断联系的。

  D.作为政治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无用的;作为教师,孔子在死后取得了成功,还名垂史册。

  2.根据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条件、农业技术和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使中国能够养活大量人力资源,有了人力资源优势。

  B.中国书面语言有表意、象形特点,具有这特点的共同的书面语言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

  C.中国科举考试内容最初相当全面,不注重儒家经典;后来才集中于文体和儒家的正统思想上。

  D.中国士绅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地主、儒生和官吏,地主的子弟可通过读书、应考成为官员。

  3.下列对一-和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分别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特性。

  B.二引用伊懋可得出的关于中国农业的结论,是为了论证中国在当时能够养活大量人口。

  C.二将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中国与印度洋地区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在地理上的隔绝程度。

  D.二举孔子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而失败的例子,论证了孔子死后取得成功的原囚。

  4.-中加点处的“从根本上”和二中加点处的“最重要”有什么内涵 请简要分析。

  5.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养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结合二简要说明。

  【答案】

  1.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两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相同”错误。分析不当,两则阐述的出发点和针对性不同,--是谈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二是谈决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几个因素。A错误

  B: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国在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定位。B正确

  C.“中国在历史上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之间是隔绝的,与四面八方是切断联系的”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在其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期,它实际上是与四面八方切断联系的”。C错误

  D.“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无用的”错误。不合文意,原文是“他决心要当一个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但是失败了”,是说他的政治行动失败,不是说政治思想无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2.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自然条件、农业技术和从新大陆引进的农作物使中国能够养活大量人力资源,有了人力资源优势, A正确。

  B:中国书面语言有表意、象形特点,具有这特点的共同的书面语言有助于中华文明保持持久性。B正确;

  C:原文是“最初考试是相当全面的,包括法律、数学和政治事务等科目,也注重儒家经典”,选项曲解文意。C错误

  D:中国士绅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地主、儒生和官吏,地主的子弟可通过读书、应考成为官员。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