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阅读答案-梁衡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阅读答案-梁衡

导语:

  ⑦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最后一战)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这是最让人落泪的地方。在《可爱的中国》一书的结尾,他甚至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自己的身后事,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丝的悲哀:“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忱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⑧方志敏死时才只有三十六岁,他的英魂还一直在身后留下的文稿中游走。读方志敏的文稿,让人联想起许多狱中文章。这是在特殊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作品,是时代、人格、事业、生命相撞击的火花。文天祥的《正气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彭德怀的《我的自述》等,这些文字,不但内容高洁,就是成稿过程之艰难曲折,也足够为一部传奇。其时他们都是以命相押,以死相抵,只愿留下事实,留下思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这意义远超于我们纪念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因为一个人总会死去,一些事总会过去。而现在我们读史,看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只有人格和精神不死。

  ⑨人类永在进行寻找文明的新长征,这些文稿是征途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直接引用美国记者的报道,借侧面描写衬托方志敏烈士的鲜明形象。

  B. 第③段构思精巧,详写手稿写作之艰难,略写手稿的传送过程,详略得当。

  C. 第⑧段引用文天祥的名句,意在呼应第③段,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

  D. 全文多处引用文稿原句,多层面诠释了方志敏的精神品质,读来真切感人。

  17. 第①段中说,重读方志敏狱中文稿,“为之震惊”,请概括作者“震惊”的原因。

  18.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结尾句的理解。

  19. 第⑦段中写方志敏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的悲哀”,类似的情景在《红岩》中也有多处体现,试举一例说明。

  【答案】

  16. C .“意在呼应第③段,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错误。第⑧段引用文天祥的诗,从而说明方志敏的精神一直会留传下来。而第③段是在说方志敏的意志力,所以二者不能构成呼应,也不能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

  17. 要点一:面对死亡,坦然淡定,态度从容。

  要点二:狱中条件异常艰苦,却能写出大量文稿,意志力非凡。

  要点三:以身殉国是为民族赎难,有民族大义。

  要点四:把监狱当成冷静思考问题的地方。

  要点五:生之无望时,对革命仍不改初心,依然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要点六:狱中文稿能让人联想到不死的人格和精神。

  18. 要点一:方志敏文稿,展现了烈士伟大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

  要点二:在战争年代,这种精神支撑革命志士寻求人类解放、文明进步;

  要点三:当下以至未来,人类永远不会停下文明进程的脚步;

  要点四:文稿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会指引我们继续前行。

  19. 许云飞在就义之前,当徐鹏飞告诉他虽然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但是许云飞却看不见自己的胜利了。许云飞微笑着告诉徐鹏飞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受尽旧社会压迫,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使反动派畏惧的共产党人。回忆走过的道路,自己感到自豪。自己已看到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感到非常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自己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自己感到了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