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阅读答案-汪曾祺
导语: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 “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 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 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7. 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位牙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虽然对麦姓牙医治牙镶牙的手艺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候诊室里放的书籍时,感受到他的不俗之处。
B. 票友医生身上有江湖气,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他装的假牙让“我”又能正常吃东西了。
C. 我的读者小宋虽然对女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但是仍然相信她的医术,推荐她给我治牙。
D. 文章对技师小马着墨不多,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他不只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能够替患者着想。
8. 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9.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答案】
6.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A.“乐在其中”不合文意,作者描述只是风趣幽默,表现其泰然处之的态度,没有乐在其中;
C.体现不出“幽默风趣”,根据踢门的动作及翻跟头的武戏演员的身份,吃油饼要便宜了应该是他本人的真实理解;
D.“就因为他们不能适应”不准确,文中有“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
故选B。
7. C.“对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错误。结合原文“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分析,小宋是变相夸主任的拔牙技术好。
8. ①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②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9. 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项脊轩志》叙写了作者读书、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看牙的经历。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晰。《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③情感真实。《项脊轩志》抒发了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④语言质朴自然。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