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
导语: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传统村落是凝固的传统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
B. 宗族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既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
C. 只要明确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主要问题,就能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D. 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都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
2. 依据两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不只是农民日常耕作的对象,还是农民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宗族的生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
B. 宗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宗族的基本结构是农耕方式决定的。
C. 乡村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四大类,而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相同。
D.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收益者,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鹿原》一书中,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他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诵学习,并以此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家庭与整个白鹿原。
B. 明末清初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订立“输山碑”规约:“凡崎岖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下三丈,永禁开挖。”
C. 徽州文堂村的《文唐乡约家法》规定:“本族各户祖坟山场皆须栽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D.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詈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 二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简要概括。
答
1.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错误,原文是“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这里偷换了概念;
C.“只要明确……三个主要问题,就能……”错误,原文是“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说法绝对化,推理不成立;
D.“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错误,夸大其词,于文无据,二原文是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故选B。
2. C .“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相同”错误,原文二第三段只是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由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不是“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