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
导语:
《备急千金要方》载“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推测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
(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中国民间疗法》2022年8月)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祛邪辟疫。
B. “香球”也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时期妇女喜爱。
C. “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
D. “辨治”在文中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
2.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
B. 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 囊的主要功用。
C. 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态度,让外来香药唱主角。
D. 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
3. 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由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
B. 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
C. 两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
D. 两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
4. 由香囊的演进历史可以反映出香囊的哪些方面在发生变化?请结合两则简要说明。
5. 下面这段话应该是出自一还是二的原文?有何判断依据?
“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有学者认为,香囊佩戴于膻中效果最佳。体质较弱或对气味较敏感的人群可将香囊置于枕边或挂于室内床旁,以减轻不适反应。”
【答案】
1. C .原文中“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佐证的是“从秦汉至现代,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此处介绍的是先秦到汉代的特色,并不是“香药文化”的内涵。
2.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错,《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说明香囊很早就已经不是妇女的专属饰品了。
B.由一部戏剧作品的线索来证明香囊的功用主要是作为定情信物,依据不足。
C.“让外来香药唱主角”错,“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不等同于以外来香药为主。
3. B.“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错,人们挂艾叶、菖蒲并不能说明是香囊文化,只能说明人们有用香草驱疾辟邪的风俗。那一段文本的侧重点在于老人家喜欢给孩子挂香袋,这才是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
4. ①配置药方越加丰富。从香料到药方,从单味药到复方药。②佩戴方式越加多样。从随身佩戴到床边垂挂再到步辇缀满。③佩戴人群越加广泛。从妇女的专属佩饰到朝廷官员等佩戴。④佩戴功能越加多元。从带来香味、祛病驱邪到衬托气质到传情达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