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木坳阅读答案-沈从文
导语:
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象的乘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天天背笼中去。天天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天天抢了个笤带,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摔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天天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丰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
“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同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
大头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
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天天你说这可像革命 "
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事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邮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天天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马来 莫非是……”
【注】①本文选自《长河》。全文共十一章,本文节选自第九章,有删改。②满满:小叔权通称。老水手是天天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树堂,在渡口摆渡为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不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景物描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画面感强烈。既渲染出静美明丽的意境,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B.“蒸的不够煮的够”一句中“真”与“蒸”谐音异形,此处是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
C.夭夭和《边城》的翠翠都是天真的少女,符合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翠翠天真中有忧郁,夭夭天真中见坦率。
D.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
7.关于文中夭夭和老水手谈论搬橘树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水手想将橘子树搬到"下面"去“发万千洋财",是因为橘子在当地价钱低,也是他不满于夭夭一家受军官欺压。
B.夭夭选择在乡下住,含不得乡下的诸多事物,表现出了乡下人的淳朴,也暗含他们对未知的社会变革感到恐慌。
C.老水手搬橘树的奇想与下文他对“革命”的发问呼应,都透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历史背景中。
D.对这充满孩子气的话题,文中一老一小讨论得很认真,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
8.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可以直接用作剧本台词。你认为可行吗
9.《长河》在作品创作上注重“常”与“变”的错综。请结合全文,分析湘西农村社会的“常”与“变”。
【答案】
6.A.“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错误,文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展现独特的民俗风情。
7.D .“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错误。可见老水手对夭夭平等的态度和怜爱的心理,老水手并没有“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
8.不可行。①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②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本台词。
9.如常之处有:①静美的自然风光: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激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②朴素的生活场景:守祠人简单的生活,隔河应答的日常,孩子在河中戏等;③温暖的人情关系: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真情。变化之处有:①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如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革命等;②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