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生活知识参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阅读题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

导语:

  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学工作者必须沉下去,弘扬经典,打造经典,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摘编自潘玉毅《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丕、刘勰和克罗齐派美学家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从艺术家的道德成就推论他的艺术成就。

  B.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被其性情品格限制,因此主张要培养文品,基础是培养人品。

  C.潘玉毅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如果单从艺术标准进行评论,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

  D.业余文学工作者不能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专职的文学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

  2.根据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争论不断,关键是因为有些人只看到了现象。

  B.秦桧书法艺术水准虽高,却因恶名而隐去了功绩,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受其道德的影响。

  C.《红楼梦》受人推崇,获得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与作者的境界修养密切相关。

  D.新时代的文学要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原则,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清·李渔

  B.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列宁

  C.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

  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清·郑燮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可以成为当代文艺青年自我修养的指南。请结合两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两则都谈到了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但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加以分析。(4分)

  答

  1.A(曹丕和刘勰是在列举人品与文品背离的现象,并未确切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克罗齐派美学家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也没有确切地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

  2.D(主次颠倒。守住文心要重于守住匠心。)

  3.B(列宁的观点是主张艺术家的人民性。这与一认为的人品与文品存在密切关系无关。)

  4.①中的文艺修养、“匠心”,即指“文”,文采;中作者的道德修养、“文心”,即指“质”,质朴。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也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作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当代文艺青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性情品格,守住文心,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一从“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少数现象,不是常例。②二从评判作品标准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的结果。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